《无题》佚名
本是青灯不归客,却因浊酒留风尘。
繁华落尽一场空,青山依旧笑春风。
曲终弦断人散尽,浮生若梦在其中。
【赏析】
本来想在青灯古佛中寻求人生的大彻大悟,但却因为贪恋浊酒贪恋世间繁华,滞留红尘。“浊酒”也象征着人生的一点痴念。本来是无欲无求无伤无痛,但人终有七情六欲,一旦被欲望侵蚀,就注定要跌入滚滚的俗世红尘,即使是苦海无边,但还是因欲望的满足贪恋其中的欢愉。但蕞终还是要面对“曲终弦断人散尽”的梦醒时分。人生于世,有所执念,怀着这份执念前行,无惧红尘消磨,无惧人生孤苦,无惧前路艰辛,通过这一份执念,获得人生的淡定从容,我想,这便是蕞美好的人生历程吧。
北青萝
李商隐〔唐代〕
残阳西入崦,茅屋访孤僧。
落叶人何在,寒云路几层。
独敲初夜磬,闲倚一枝藤。
世界微尘里,吾宁爱与憎。
首联:“残阳西入崦,茅屋访孤僧。”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夕阳西下时,前往山中茅屋寻访一位孤僧的情景。这里的“崦”指的是日没的地方,即夕阳落山之处。
颔联:“落叶人何在,寒云路几层。”此联描绘了诗人寻访孤僧的艰辛过程。只见满地的落叶,却未见高僧的踪影,而满山都被重重寒云笼罩着,山路曲折难辨,不知有几层。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,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孤独。
颈联:“独敲初夜磬,闲倚一枝藤。”诗人终于找到了孤僧,此时已是初夜时分。僧人独自敲响了钟磬,显得超凡脱俗,而他则悠闲地倚靠着一枝古藤,似乎已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。
尾联:“世界微尘里,吾宁爱与憎。”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,也是千古名句。诗人通过参禅悟道,领悟到世界万物都不过是微尘中的一粒,因此他不再执着于爱与恨等世俗情感,表现出一种超脱物外的豁达与宁静。
综上所述,《北青萝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诗人寻访孤僧的过程,更通过这一过程传达了诗人对人生、对世界的深刻感悟和超脱态度。
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,人也不过像一粒微尘,转眼之间一切成空,又何必纠结于爱还是恨呢?爱该爱的,恨该恨的,坦然去面对得失,人生才能活得更自在。
《观潮》
宋.苏轼
庐山烟雨浙江潮,未至千般恨不消。
到得还来别无事,庐山烟雨浙江潮。
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,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,很值得去观赏一番。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,是会遗憾终身的。终于亲临庐山、浙江,看到了蒙蒙烟雨、澎湃潮水,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,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,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。
据说这是苏轼临终前留给儿子的诗。也蕴含着他对整个人生的观感和体悟。大起大落的苦难经历,让苏轼得以看透一切,懂得与世事化敌为友,与生活两两相安。
令世人迷恋的庐山烟雨,钱塘江潮,旷世稀奇也好,平淡无奇也罢,都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而已。同样,人生也是如此,好与坏,愁与乐,都是随我们的心境变化而变化。
《梦旧》
唐 白居易
别来老大苦修道,炼得离心成死灰。
平生忆念消磨尽,昨夜因何入梦来?
生活本身,不就是一场醉梦吗?梦过时分,便是大彻大悟的醒来。
有人说,这世间有太多的迎来送往、离合聚首,喜忧相渗,各不同滋味,每一种滋味,都是咀嚼过后的真知。
正如歌中所唱:时光一逝永不回,往事只能回味。
滚滚红尘,痴痴情深,留一半清醒,留一半醉,亦是最好的人生状态了。
西江月·世事短如春梦
朱敦儒 〔宋代〕
世事短如春梦,人情薄似秋云。
不须计较苦劳心,万事原来有命。
幸遇三杯酒好,况逢一朵花新。
片时欢笑且相亲,明日阴晴未定。
西江月:原为唐教坊曲,后用作词调。《乐章集》《张子野词》并入“中吕宫”。五十字,上下片各两平韵,结句各叶一仄韵。
人生低落时,最好读宋词。 听千百年前的伤心人、困顿人的心声。
世事就似一场场的梦,悲欢离合,情来情去,人心似云,无所定住。纵然背后有命有运,由不得人,但有酒时喝上两三杯,花开时赏花,片刻欢愉总是可以的吧,至于明天如何,明天再说吧。
《小重山》
宋·章良能
柳暗花明春事深。
小阑红芍药,已抽簪。
雨余风软碎鸣禽。
迟迟日,犹带一分阴。
往事莫沉吟。
身闲时序好,且登临。
旧游无处不堪寻。
无寻处,惟有少年心。
“旧游无处不堪寻。无寻处,惟有少年心。”三句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,其哲理意味,颇令人深思。“无寻处”,三字重叠,以承为转,并且大大加强了转折的力量。过去的人生轨迹虽然还能找到,但少年时代那种天真烂漫的活泼之心已无法找到,找得到的东西反而增添,找不到东西的怅惘之情,使读者也不免感慨万分。
《嗅梅》
唐.无尽藏
尽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遍陇头云。
归来笑拈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
唐代顶级女禅师苦寻春天不得,大彻大悟后写下此28字,流传了千年。
诗的第一句“尽日寻春不见春”如劈空而来,道出了诗人的无奈。尽日说明她寻春时间之长,而寻春却不见可见其内心是无比失落的。第二句“芒鞋踏遍陇头云”,是寻春的路途之远。诗人用“踏遍陇头云“来形容,说明她寻春是进了深山的,而且山之高也令人叹为观止。这两句写用倒装句的方式,道出了自己为找寻春天历经的磨难。
三、四两句笔锋一转,在山中寻不到的春天,却在回到庵中有了意外的惊喜。春天早已爬上了枝头的春梅上,诗人拈起一朵梅花,嗅着梅香,大彻大悟。第三句中,诗人连用了三个动词,“归“、”笑“、”嗅“将内心的一片欣喜写尽;第四句中为了表达这份喜悦,则是用春在枝头的比喻,将一片春风全赋在了这株梅枝上,颇有新意,再加上”十分“加强语气,这份惊喜便跃然纸上。
全诗从整体上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,从开头的寻春不得,到意外之喜,曲折动人而又缠满禅机。比起夏元鼎在《绝句》中的“得来全不费工夫”,少了说教意味,多了审美之趣,是难得的佳作。
《蝇子透窗偈》
宋·守端
为爱寻光纸上钻,不能透处几多般。
忽然撞着来时路,始觉平生被眼瞒。
进了门的苍蝇想出去,寻着光亮贴在纸窗边往外钻。虽然透过纸窗看到了前方的光亮,但就是飞不出去。忽然遇着了来时的道路,才发觉自己平时原是被眼睛欺瞒。
其实,这只蚊子就是我们,是在凡尘中奔忙的众生。我们一路成长,一路寻求,一路奔忙,被尘世间的各种利益诱惑着,蒙蔽了双眼,最终失去本具的智慧与佛性。直 到某一天峰回路转,柳暗花明,才突然醒悟,原来过去的岁月一直被缭乱的世相遮蔽着。